未来五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有可能达到8000亿美元甚至突破万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对外投资国。
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管理者和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对大量的改革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勇于创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使之成为深化改革的科学引领,以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再如,怎样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毛泽东等人提出过适当放权的主张。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体制联系起来,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都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邓小平对此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982年,邓小平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解决国企改革难题,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开展深度研究。
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责任。他次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但计划只能计划那么几类,社会经济生活是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如果只强调计划性,就会把灵活多样挤掉,搞得简单、呆板。此外,还有保障消费者财产权和消费权不到位,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收入分配不公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三者之间博弈居民是能力最弱的,因而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福利保障制度的实质是政府与居民之间、不同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中国政府从十五规划开始强调扩大消费,十多年来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扩大消费或扩大内需的内容。
消费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既是生产的目的和满足人们需要的途径,也是促进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边力量。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8.3%下降到59.4%,下降了8.9 个百分点。
1992年—2005 年,企业(包括金融部门)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11.7%上升到20%,上升了8.3 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提高,2013年达到46.1%,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43.9%),2014年一季度三产占比又提高到49%,因此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比预想的要多,如2012年达到1266万人,2013年达到1310万人,2014年一季度达到344万人,略高于上年同期。一般说来,福利保障水平越高,消费水平就越高。M2余额从2000年末的13.5万亿元快速升到2013年末的110.65万亿元,M2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36%提高到2013年的195%,而美国不到70%。
同时,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3.03倍,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第二个层次:推进相关改革,使居民敢于消费。而2011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0%,比中国高出一倍以上。消费信贷越发达,消费技术水平越高,消费场所越多越便利,消费水平就越高。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福利保障水平,包括住房、养老、医疗、低保等。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四类:一是收入水平。2005年以来,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涨了10倍左右。
由于中国政府较强势,在财政支出安排上,福利保障支出比重长期偏低。当货币日益缩水,居民消费则日益谨慎。四是提高全民福利保障水平难。税费改革可以说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整个进程,但由于中国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没变,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和队伍、大规模的政府投资需要巨大的税费来支撑,因此税费负担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大规模减税,控制通胀,减少对居民收入的扣除。大力推进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从1997年的19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近2.6万亿元,再增加到2013年的9万亿元,同时汽车等其他大额商品的消费贷款也快速增长,由于网购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环境也日益便利化。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实施收入倍增计划。
由于CPI只主要反映了居民日常消费品(主要是农产品)的价格变化,随着人们支出结构日益向住房、汽车、教育等大额消费品倾斜,必须更多地用货币发行量(如M2)、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来反映真实的通胀水平。破解扩大消费之难需要采取以下三个层次的对策。
大力发展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强的服务业,推进人本城镇化,增加就业,提高家庭总收入。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可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本文消费是指居民消费或个人消费。
与中国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三方面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约为50%左右。2013年数据显示,中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2.7%,人均宏观税负接近万元。特别是农民和农民集体的土地产权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大大减少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抑制了广大农民的消费税费改革可以说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整个进程,但由于中国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没变,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和队伍、大规模的政府投资需要巨大的税费来支撑,因此税费负担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福利保障水平取决于福利保障制度的安排。影响收入水平的因素又有就业水平、收入分配制度、税费水平、通胀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其中就业水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正面因素,税费水平和通胀水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负面因素,收入分配公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正面因素,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负面因素,城镇化水平也是影响收入水平的正面因素。
第三个层次:增加新商品供给,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国民收入包括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三大部分,前两者与居民收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而中国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仅10%左右,加上教育也没有超过20%。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四类:一是收入水平。
第一个层次: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有能力消费。破解扩大消费之难需要采取以下三个层次的对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三者之间博弈居民是能力最弱的,因而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0年的47%,再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34%,再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29%。四是消费环境,包括消费信贷、消费技术、消费场所等。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扩大消费 。特别是农民和农民集体的土地产权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大大减少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抑制了广大农民的消费。
目前西方国家政府财政收入大约有40%以上支出于社会保障,如加上教育,则接近60%。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实施收入倍增计划。